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遭质疑,一等奖撤销。青少年该不该搞科研?
获奖学生家长的道歉信来了,我仔细看了,注意到了这么一句话“基本掌握了该项目涉及的基础概念和研究方法”。
我不知道这位博士后的研究员家长认为的获奖项目的“基础概念”和“研究方法”包括哪些?
是不是觉得知道了1+2=3就是掌握了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基本概念?
是不是挨了一巴掌感觉痛就是掌握了研究引力波的概念?
是不知道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掌握了研究敲除基因的概念?
是不是把一杯盐酸倒入一杯氢氧化钠中,拍个照,就掌握了化学研究方法?
是不是能使用一下移液枪,用一下显微镜,就掌握了生物研究的方法?
……
如果这么简单,大学就不必要存在了,这位家长也就不必要这么煞费苦心的把自己的成果移栽到儿子身上了。
如果孩子有能力做小发明,小研究,家长可以鼓励,有条件的不妨适当指导。但如这位小学生家长一般“培养”,即算孩子今后有学术能力,只怕品行不端,反而祸害社会。
青少年搞科研没毛病啊!
这个小学生明显是父母为了让孩子出名,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说成是孩子的研究成果,这是弄虚作,!
弄虚作,,哗众取宠和真搞科研是两码事。
青少年搞科研一点问题都没有,从小热爱科学,培养兴趣,是好事情。
但是不要拔苗助长,不要弄虚作,,不要把父母的研究成果说成是孩子的研究成果。这样的家长一点道德品质都没有,把孩子也教坏了。
科研来不得半点虚,,这种态度怎么能够搞好科研呢?
我们需要做的是完善赛制,而并非质疑青少年搞科研这件事情本身。我相信主办方的出发点是好的,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这是社会主旋律,不仅要鼓励,而且还要坚持办好。但主办方的一记自摆乌龙,让本应弘扬的正能量变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八卦,这的确应该反思。
我是神兽奶爸醉逍遥@神兽奶爸醉逍遥 ,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我从一个父亲的角度来谈谈我的看法。
我一开始和大家一样非常愤慨,学术,,还是小学生,背后还有父母作为“后台”,那还了得,正如众多朋友说的,“此风不可长也!”但随后又想,不能这么草率地下定论,理由如下:
我们制定一项赛事,必然都有他的游戏规则,我们是否在制定规则时有说明发生今天这种情况的违规处理。学生是否在赛制规定的要求内提交了自己的作品,达成了完赛。并且没有出现规定动作以外的违规行为。
如果学生在上述过程中未出现不实之举,那么孩子赢得一等奖当之无愧。
看过最强大脑的朋友都清楚,什么叫后生可畏。大家都在谈论话题“太过专业”或是“小学生不可能”之类的,对于孩子的参与过程确只字不提,他们是否亲自参与实验,并在家长、老师的协助下得到了有效的实验结果,孩子是否对实验结果有清楚的知识。要知道,一个高知家庭让孩子了解一些不为常人所识的专业知识是无可厚非的,所谓“专家”们谈论的“太专业”、“不了解”的内容也许恰恰是他们家庭中经常提到的高频词汇。
如果孩子能够现场为自己的研究成果正名,可以对此发表出专业的见解时,所谓的“专家”们会汗颜么?
关于家长在这次科研大赛中充当什么角色,也成了本次,的焦点,家长是彻底包办,拿自己的科研成果来“共享”,还是引导孩子发现科学之美,这个几乎成为了,定性的关键。如果是前者,那是“学术,”无疑,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但如果是后者,呵呵,那这位家长简直就是家长们的楷模,是大家学习的榜样,这是在传递科普知识而非一些人口中的十恶不赦。
很搞笑!当初咋评出来的?稍微有点脑子的人就能看出其中的猫腻。直到网友们纷纷质疑,把他父母扒出,专家们又撤销其证书。
下边回答题主的问题:青少年该不该搞科研?
我想说青少年有没有能力搞科研。
首先他的知识储备够不够?
作为中学生,只接触到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他没有足够的知识进行科研。
其次他有没有足够的时间搞科研?
初中生面临着中考,中考要考7门功课,他哪来的时间搞科研,除非他放弃中考。我曾经教过一位学生,对无线电很感兴趣,整天都在摆扭,其他学科就不学,最终高中没考上,听说开了个电器修理部。对某一门感兴趣,势必会影响去他学科。
其三,他持续研究的能力来自哪里?
科学研究需要不断地学习,给自己充电的时间。如果连高中都没看上,如何继续深造?
所以,青少年搞科研,有点揠苗助长,也有点不太现实。
我是@初中语文李老师 做有温度的教育,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一年一度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受到很多中小学生和家长的关注与参与,在注重创新教育的当今,创新能力是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与五大学科奥赛一样,得到高校的认可,病作为高校综合评价招生一个条件之一。
2019年,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袋引发了人们更多的关注,特别是该竞赛小学组中,一名三等奖的获得者,是六年级学生,因为研究癌症获全国大奖!但是,他的获奖作品的水平已经达到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水准,遭到了网友的质疑。
首先,对此事做出回应的事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他们在7月13日回应,此获奖项目学生系该所研究员之子,研究所目前已成立调查组。
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创新三等奖引发争议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机构共同主办的一项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每年都有很多中小学生参加,特别是高中生。高中生面临要进入高校学习,如果能在此赛事中获奖,那么就意味着会在自招或综合评价招生中有亮点,可以成为门槛,甚至是加分项。引发争议的学生:陈某某
组别:小学组
项目方向:研究癌症基因
获奖项目:《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
获奖级别: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有人说,老师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变成了家长作业,你怎么看?
关于上面提到的家庭作业问题,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育部门是有明确规定的: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总时间不超过1小时。而现在出现的问题是,任课教师担心班里质量上不去,加大家庭作业量,而孩子家长反映家庭作业多,时间长,孩子晚上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其实作为老师和学生家长双方的出发点都是好的。
一、作为教师既要抓教学质量,也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
现在提倡向课堂要质量。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课堂上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达到课堂优质高效,对于一些关键的地方和知识点要讲清、讲透,课堂练习设计要有效,做到有的放矢、融会贯通,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靠盲目地布置大量的重复性、机械性作业其实收不到多大效果,只会让孩子累、家长烦。往往学生还会产生抵触情绪。
二、作为学生家长,在孩子做家庭作业时,能起到陪护的责任
孩子在做家庭作业时,最能看出一个孩子的专心程度,家长要注意观察,发现孩子在写家庭作业不专心的情况时,要能正确引导,而不是大声训斥;还有就是能耐心地陪着孩子。比如孩子写作业时,家长在一边看看书等有益于孩子学习的事情,而不是孩子在写作业,而家长在一边玩手机、看电视,这样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无疑会延长孩子的作业时间,作业的错误程度也会高。
最后要说的是,无论任课老师还是学生家长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和信任,平时多进行交流,其实适当地布置家庭作业对巩固学生一天中所学的知识还是很有好处的,但是作业量既要兼顾孩子的能力,也要考虑作业的时间,不能以牺牲孩子休息时间为代价,这样毕竟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以上只是个人的观点,希望有所帮助。
家庭作业变成了家长作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作业太难。有些属于学有余力的孩子的拔高题。对学习平平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只能求助于家长。小学的题简单还好解答,越往高年级,题目越难,加上家长不了解学习进度,用自己的理解讲给孩子,越讲越糊涂。
2、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每每需要全家总动员。如果没有家长的配合,小学生可能根本无法完成。比如有的老师会让低年级小学生做PPT、画手抄报。让娃做手工变成考家长的手艺,让娃做实践变成考家长的交际圈。
3、提倡素质教育,经常有些新要求。比如要求低年级的孩子上交一篇三千字的征文。或者交一份,作业。这明显的是给家长布置的作业,哪个一二年级的孩子能写出三千字的征文。
4、让家长出黑板报、让家长开学前到学校打扫卫生、让家长在孩子值日那天去学校教孩子打扫卫生、让孩子轮班在上学放学时间到学校门口维持秩序...
5、每天都会有微信通知,书面作业要签字,口头作业也要签字,每一个都要家长检查把关,对各种课内课外任务的执行和反馈……
作为家长,当然要参与学校教育,与老师密切互动,但主要体现在生活照顾、氛围营造、习惯培养和思想帮扶上;涉及到具体的知识内容,老师和学生才是主角,家长不该也不能越俎代庖。
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这种说法有些片面。家庭作业,顾名思义家庭家里做作业。
首先,要考虑老师布置作业的目的。家庭作业,是对在校学习的一个复习,对学过知识的巩固的一个过程,怎么就变成了家长作业?也许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需要家长的帮助和指导。如果说,家长没有这种能力,可让孩子到校后,通过老师或学生正确掌握问题的原因。从而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掌握。
其次,家庭作业,能够更好的便于家长和学生的交流。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体现家教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