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与曹操、曹植并称三曹,那么,曹丕在文学上都有哪些成就呢?
魏晋南北朝时期,属于时局比较动荡的一个时期,而这个时期的文学也表现出了动荡时期文学的特点,这个时期的文学,我们称之为建安文学,说起建安文学,最有名的莫过于建安七子和三曹,以及代表建安时期整个社会,审美,文学等的“建安风骨”,建安时期的文学对以后文学的发展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时期的文人也大都彰显出他们独立的人格特征,人的情感表达也有了更加多样化的特色。
三曹主要是指的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曹操是魏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同样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他心有济世安民的情怀,所以诗歌也具有豪迈雄壮的特点。同为三曹的两兄弟曹丕和曹植却不具有这样的特点,二人风格趋于文雅,曹丕文武双全,曹植天赋则多表现在文学这一方面,而本文则着重说下曹丕,根据《三国志》记载曹丕八岁就能写文章,具有很大的天赋,博古通今,经史子集全都精通,善骑射好击剑,他自己也在《典论论文》中说“八岁而能骑射,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三曹他们虽然不是纯正的文人,但是他们对于文字的热爱,对于文学的热爱,为建安文学的发展和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前面说到曹丕会射箭善属文,文武双全,但是和曹操古直悲凉的文风不同,他心思细腻,是个文艺男青年。思维比较缜密,行文做事等各方面也都比较细心,这样的性格也适合他继承父位。
曹丕在诗赋方面具有极高的天赋,他的诗赋文风委婉细腻,像他的五言诗《十五》“登山而远望。溪谷多所有。楩柟千余尺。众草之盛茂。华叶耀人目。五色难可纪。雉雊山鸡鸣。虎啸谷风起。号罴当我道。狂顾动牙齿。”虽不及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般豪迈悲壮,但是诗文流畅委婉,表现出不一样的特点。他的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的创作也代表诗歌的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而他的七言诗《燕歌行》虽然仅存两首,但是却是文学史上保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也被称为七言诗之祖。
说起曹丕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得不说的当属于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部著作《典论论文》代表着曹丕文学思想的正式形成,也说明了魏晋时期的文学创作有了独立的思想意识,标志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以上说明曹植在建安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国时期,虽然汉室衰微,天下动荡,然而文化却没有因此衰落,反而出现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文学大家,其中比较有名的当数“三曹”和“建安七子”了。从东汉末代的建安年间,直到魏明帝最后一年,期间出现的这众多的文人,用自己的文字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派——建安文学。
“三曹”是建安文学中的代表性人物,是指魏武帝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魏文帝曹丕和陈思王曹植。三人属父子兄弟,虽文风笔法却却各具特色,但殊途同归,三人的文学成就与地位都很高,与也是父子兄弟以文学见称的宋代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齐名。
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他的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有表现他统一天下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短歌行》,也有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的《观沧海》;还有表现他积极进取精神的《龟虽寿》。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才高八斗的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与李白、苏轼并称诗家“仙才”。曹植活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比如《赠丁翼》、《白马篇》等,而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如《七哀》、《野田黄雀行》等,当然最具代表性的还是被称为“文苑奇葩”的《洛神赋》。
作为“三曹”之中,名声最不显著的曹丕,实际上对建安文学乃至后世文学发展的贡献也很大。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一生存有辞赋30篇,诗40余首,其手法则委婉细致,回环往复,诗歌细腻清越,缠绵悱恻,形式多样,以五、七言见长,语言通俗,具有民歌精神。曹丕对文坛最大的贡献是其《燕歌行》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此对后世七言诗的创作有很大影响,其所作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开创了文学批评的风气,为我国文学批评之祖。
提到三曹,就不得不提到建安文学,很多人知道建安七子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实际上在建安七子之上,处于建安文学顶端的人物正是三曹。如果说到文学上的成就的话,成就最高的无疑是七步成诗的曹植,三曹之中存世作品最多的也是曹植。但要说到建安文学的领袖人物的话,则非曹丕莫属,所谓领袖不是作品最多,而是影响最大,这不仅限于文学作品的影响,也包括对于建安文学发展的影响。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他哥哥曹昂去世之后,曹丕就成了爵位的继承人。曹操去世以后,曹丕继承了爵位,并接受大汉“禅让”,成为了魏国皇帝。这位开国之君在位时间并不长,只有五年零七个月。其政治追求也不同于曹操,他崇尚汉文帝的无为而治。当时北方已经统一,士族大家和豪强已经和曹氏,达成了一致,表示听从指挥,因此曹丕就改变了曹操打压士族大家,重用寒门子弟的做法,在政治上对于士族大家,取了妥协的策略。因此在政治和军事上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最主要的军事成就就是打压青州、徐州的豪强势力,进一步巩固了北方的统一。在政治上,曹丕轻刑罚、薄赋税,减轻百姓的负担,算是一位政治上比较开明的君主,他自己也一直试图将自己打造成明君的形象。
在文学造诣方面,曹丕在《典论·自叙》中,对于自己的文学修养有过评价:“背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当然这里面有曹丕自夸其德的嫌疑,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文帝本纪》中,说曹丕著作:“所勒成垂百篇”。说明曹丕的诗作颇丰,没有前期的积累,想要提笔成文那是不可能的。通过上述记载,我们了解到曹丕博览群书、见识不凡、著作颇丰。
他的《典论》一书现存三篇,其中《论文》为重要的文学批判文献。
在《论文》中曹丕提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重视文学是当时一般的看法,但以曹丕的身份和地位,发表这样的议论又如此强调,则可以说明他在提倡文学、鼓励著述的用意。建安文学的发展,离不开曹氏父子,尤其是曹丕的提倡和领导。当时很多文人被曹操所接纳,在邺城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这个集团的顶端,是曹操高高在上,而曹植又年轻不足以服众,因此建安文学集团的核心人物和领导者是曹丕。曹操是提拔文人雅士们做官,曹丕和曹植则是和他们交朋友,曹丕重视他们的文学创作,提倡和鼓励的作用更为明显。
曹丕自己作诗更倾向于民歌化,在通俗语言的作用上更加努力,因此尽管才华不及曹植,但在建安文学的民歌化这一特点上,曹丕的诗作表现的十分突出。不加雕饰、如同白话,是曹丕的诗作最突出的特点。
如《上留田行》中的“富人食稻与粱,贫子食糟与糠”,又有《艳歌何尝行》里所说的“长兄为二千石,中兄彼貂裘,小弟虽无官爵,鞍马往来王侯长者游”。
这些语言几乎和汉乐府民歌的语言没有分别,通过字面的意思,就很容易让人理解,因此才会广为流传。
在诗作创新上,曹丕也走在了整个建安文学集团的最前面。曹丕最出名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当时还没有文人做这方面的尝试,同时曹丕所创作的六言诗也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其他人当时不过刚开始尝试而已。诗作的形式多样,是曹丕有别于他人的突出特征。
另外,曹丕的诗作中有很多描写男女相恋和离别的题材,好像只要是言情的题目,曹丕都不肯放过,有的还是带别人言情。
如曹丕为一首诗写的序中就提到:友人阮元瑜早亡,伤其妻孤寡,为作此诗。
因此,曹丕文学成就尽管气势不如曹操,才思不及曹植,但对于建安文学,起到了很好的领导作用,对建安文学的创新,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对于建安文学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促进作用。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