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五体投地秒懂百科?
是形容极度敬重和崇拜的一种表现,意思是指向某个人或事物致敬和顶礼膜拜,十分谦恭顺从,甚至一直跪著。 "五体"指头、膝、手、肘、身五部分全部着地, "投地"则是人的全身重重的落在地面上的意思,形容极度敬畏。
有哪些外国传入的技术,被中国古人改造成了强大的中国传统工艺?
挺多,近代像鼻烟壶、珐琅彩、绒绣、烘焙等工艺都是。说几样,从鼻烟壶开始。“鼻烟来自大西洋意大里亚国。明万历九年,利玛窦泛海入广东,旋至京师献方物,始通中国。国人多服鼻烟,短衣数重,里为小囊,藏鼻烟壶。”(清·赵之谦《勇卢闲诘》)
国外当时的鼻烟壶确切些地讲,应称之为“盒”,如同今日的粉盒。反观中国,就逐渐出现了内画这样的微型画技艺,和因材质颜色不同出现了造型再创作,自17世纪后逐渐风靡整个欧洲,内画、造型创作等技术让他们冥思苦想了几个世纪(如图两张)。
然而除了鼻烟壶、珐琅彩等常见技艺,还有一些难以结合到实际或干脆就是罕为人知,比如“花边新闻”。花边在中国早期曾被称为“万缕丝、抽纱法”,听着很高大上,但如果一说蕾丝,大家瞬间就能秒懂是什么。
“万缕丝”这个词,源自英文Venice(,),是音译词。“蕾丝”亦然,是英文Lace的发音转化而来,后来加了个边就成了另外一个词。只有“抽纱法”是英文Drawn Work的意译,并且用的最少。较之这些词,“花边”才是符合中国视角的本土造词,译成英文也很诗意,今日更是在某些地方称为“花边抽绣”。这是因为在古代,花边的前身就早已出现。花绦,一种一直在传承延续却未能独立成型的纺织工艺。(如图)
从纺织继而可以延展到“打毛衣”,以及像是织金、织羽这样的中西结合和再发展上。甚至由于国外的此类技艺已渐消失(如古波斯),所以不能像珐琅彩那样中西争辉了。
谢谢邀请。
我是老倪,见识浅薄,请勿见怪。
我所知道的外国传入的技术,在中国发扬光大的有一例,那就是:景泰蓝。
景泰蓝,又叫做“铜胎掐丝珐琅”,它是一种特种工艺品,用细扁条铜丝做线条,在铜胎上掐成各种花纹图案,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外观晶莹夺目,光彩艳丽,是老北京著名的传统工艺。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技艺成熟,用色多以蓝色为主,故名为:景泰蓝。
据史料记载,公无13世纪末,元蒙大军远征西亚,侵入“大食国”,即现在的阿拉伯地区,俘虏了大批工匠为奴,带入中国,其中就有大量烧制金属胎珐琅制品匠人,带回了制作工艺和主要原料,于是这铜胎掐丝珐琅技术就在中华大地上扎根流传下来。
中国有句老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好听话说,就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用难听话叫“山寨”(此处没有半点贬意)加上创新。很快,勤劳聪明的中华民族就学会了这一技术,并且逐步掌握并提升了这一技术,慢慢地把它变成了我们自己的传统工艺,成为中华民族工艺美术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看到这题目首先想到瓷器中的珐琅彩。作为当年清宫皇室御用瓷器,近些年来,珐琅彩一直备受收藏者青睐。而作为陶瓷艺术,很多人认为这是我国固有的技术工艺,但其实珐琅彩最初的技艺源于15世纪的欧洲,起初是作为宗教性的主题绘画风格,后来逐渐引入国内,成为陶瓷艺术的一大创新特色。
舞狮表演,作为一项传统文化技艺,其实追溯起源也是属于“外来文化”。为什么这么说?很简单,因为中国古人生活的范围并没有狮子,有一种说法最早的舞狮原型是来自于埃及,后来受到印度佛教文化以及本土化影响,逐渐失去了原来的狰狞面孔,才逐渐形成如今的喜庆形象。
棉布纺织技术其实也并非我国原创。很多人会说,纺织的祖师爷不是“黄道婆”么?怎么这个也是外来的?这得说棉花的原产地了,棉花最早产于非洲,经印度传到我国南部的海南岛,由当地的黎族百姓所掌握。相传黄道婆为了躲避灾祸跑到了海南岛,并且学会了棉线纺织,并将其改良发展。成为古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艺技术。所以追溯根源,也算得上是外来文化。
以上就是我想到的一些外来文化,当然并不仅限于这些,欢迎各位朋友留言补充。
谢邀。
玉米的种植技术也算是国外引进的,虽然没有变成中国人的品牌,但是中国成为了重要的玉米生产大国。
玉米原产于美洲墨西哥一带,由印第安人培育,后来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带入欧洲,中国大概在明朝后期引进,在清初大量种植.
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还有浙江、福建两省,虽则明代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有其他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栽培玉米。清初五十多年间,到十七世纪末(即康熙三十九年)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1701年以后,记载玉米的方志更多,到1718年为止,又增加了台湾、贵州两省。单就有记载的来说,从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二十省。
短短不到400年的发展中国跻身玉米种植面积最多的国家之一了。种植面积最多的有美国、中国、巴西、墨西哥、南非、印度和罗马尼亚,而我国的玉米主要产区是东北、华北和西南山区。在去年2017年时候,全国玉米种植面积5.32亿亩,总产量达到了21589.1万吨
吐蕃攻入长安历史怎么很少有人讲?当时是怎么攻入长安的,唐朝又是怎么反抗的?
唐代宗时期,吐蕃攻入了长安,这是在安史之乱长安被攻破不久后,此时的长安,已经并非全盛时的长安。此时的唐朝,正如大病初愈的病人,自然不堪一击。吐蕃占领长安十多天,就自行退却了,其烧杀掳掠给当时的长安人带来了巨大灾害。但唐朝此后依然以长安为都,有持续了一百多年,可见从长远来看,这并不是一个什么了不得的,。唐朝以之为耻,因此不愿多提,从历史观点来看,这也并非什么值得大提多提的,。
一、从唐朝和吐蕃的灭亡,说说吐蕃攻入长安的,。
公元907年,唐朝在长期藩镇割据、黄巢起义打击后,终于灭亡于朱温之手。对比中国几千年历史,这不过是唐朝中央,早已对国家失去了控制,最强大地方军事力量代之而兴的故事,其实毫不新鲜。吐蕃,虽然长期以来是唐朝最强大的敌人,但却不是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在此之前,吐蕃王朝早已崩溃。因为国内复杂的宗教矛盾,其末代王遭遇宗教刺杀后,吐蕃上层陷入权力争夺中,最终分裂。曾经称雄高原的吐蕃王朝,早已不复存在。吐蕃与唐朝争夺那么多年,其实最后的灭亡,也和唐朝没多大关系。
曾经,在唐太宗时期,松赞干布非要当唐朝的女婿;在马嵬坡事变前,杨国忠因为与几位吐蕃使臣交谈一番,便给乱兵们以“通敌叛国”的借口,杀死杨国忠、逼死贵妃;在代宗时代,攻入长安的吐蕃军,仅仅停留十多天就撤出长安。这些,才是历史的实情。
唐朝与吐蕃虽然互为最强的对手,但吐蕃还是要仰仗唐朝“,”的声威,吐蕃并不想灭亡唐朝,而是想要从唐朝获得更大的利益,以实现其在高原、西域以及印度北部的奴隶制统治。
最后,比唐朝内部矛盾更复杂的吐蕃内部矛盾,先覆灭了看似强大的吐蕃。唐朝如同周朝一样,最终被最强大的诸侯所取代。
换而言之,吐蕃从来没有灭亡唐朝的企图,攻入长安,更多是为了掠夺财富。唐朝皇帝——唐代宗呢,最终将一个被安禄山叛军掠夺过的长安,又丢给了吐蕃去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