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最为满意的人文作品是那幅?是,用什么技巧拍摄的?
目前最满意的人文作品当属这张《镰刀剃头》了。
岜沙苗寨,它位于贵州黔东南州,距从江县城12公里,被称作“中国最后一个持枪部落”。岜沙人至今仍保持着古老神秘的生产生活方式,堪称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岜沙的“镰刀剃头”就是一个保留至今的民族风俗。
2016年春天,为拍摄最后的火,部落和镰刀剃头的照片,我踏上了自驾的旅程。
出发前在网上浏览了大量的相关照片,发现纪实意义拍的都不错,但是艺术性稍有不足。
为拍下较为纯净的,带有艺术性的岜沙苗寨的镰刀剃头影像。此次拍摄我使用了离机闪光灯,黑色背景布。我让朋友在侧位45℃的位置帮忙打灯,并用独角架稍微举高闪光,布置好黑色背景布,调整好相机和闪光灯参数,拍下了这张纯黑背景的《镰刀剃头》人文照片。
这张照片,发出后被贵州以及从江县文旅多家媒体转载发表。给予我很大鼓励。我也为拍摄下这张兼有纪实和艺术氛围的照片而感到欣慰。
这张照片是在一处公园拍照的,取名:一人一曲
预期表达的主题是孤独的自得其乐。老人独自坐在公园僻静的一处角落里,一个人看着乐谱,拉着二胡(好像)。那么专注,投入,旁如无人的感觉是在享受其中的乐趣,也是享受孤独带来的这份恬静!
使用器材是佳能6D2+17-40f4,利用光影突出人物和道具,同时使用了框架结构,有意识用明暗对比来引导注意力落在人物的兴趣点上,和营造孤独氛围。使用暗处也预示着另一个人物———唱歌者的缺失。
你好,很开心一起学习,这些都是出门拍的一些作品,个人认为应该要拍摄的时候注意:
1,构图,有三分法,视觉消失法
2,要注意拍摄的内容,内容要向上有正能量
3,注意后期,调整光线,色度,饱和度
4,可以看是否要加边框与文字
这里后期推荐美图秀秀,黄油相机,Mix
那年,跟媳妇,还有儿子。不想做饭了,一家三口悠哉悠哉来到大街上,找到一家小吃店吃起来。
我们有说有笑,现在想起来好不快哉。旁边这时进来一个送煤球的,搬了一大板煤球,看起来就沉的不行。
我们都没有在意一个送煤球的,浑身黑乎乎的,谁都想离他远点。
吃着吃着,我忽然听到一声--唉,一看是那送煤球的师傅,再看他一脸的疲惫,愁眉苦脸,那绝不仅仅是体力不支带来的。
我心中一动,拿起手机装作无意对着他拍了几张。
不知他心中是否有何苦楚,还有多少像他这样的人奔波在人世间。
一晃多年,现在都不让用煤球了,不知那师傅现在改行做什么了呢…
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遇到的知音钟子期果真是个樵夫吗?
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遇到的知音钟子期果真是个樵夫吗?
晋国的上大夫伯牙擅长弹琴,音韵优美,就连马儿听到他的琴声,都仰头倾听,忘记了吃饲料。但最懂他的是楚国樵夫钟子期,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思所想,子期总能意会言传。就是这样一个能与伯牙谈论乐理、互通款曲的钟子期,真实身份果真是一个打柴的樵夫吗?
1、钟子期是樵夫,这是,里的人物设定。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之所以流传广泛,明朝,家冯梦龙功不可没,画本,是通俗文学,更容易传播。《警示通言》第一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写的就是这个故事。
伯牙奉晋君之命出使到楚国,回来时船行至汉阳江口,遇到樵夫钟子期,能从他的琴声听懂他的心声,引为知音。二人约定明年此时此地再相见。不料第二年伯牙再来时,却意外得知子期的死讯,伯牙在子期墓前奏了一曲,摔碎了瑶琴,发誓此后不再弹奏。即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之意。
既是,就有虚构的成分,文中把伯牙姓氏定为姓俞,就遭后人否定,伯本就是春秋战国时的常见姓,如伯乐、伯夷都是姓伯。
,中写子期的打扮是“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手持尖担,腰插板斧,脚踏芒鞋。”他住的地方在荒远的山间,叫做马安山集贤村。
日常所做之事就是打柴为生,赡养双亲。
这样看来钟子期就是一介樵夫无疑。
然而,就是,,正如故乡中的“迅哥儿”,不是鲁迅,冯梦龙笔下的钟子期,也不是历史上的钟子期。
千金易得,知己难寻
先说钟子期是不是一个樵夫,根据记载,俞伯牙把着船划到汉阳的山坡时,与钟子期“古琴觅知音”的时候,钟子期确实是带斗笠、披蓑衣、拿板斧,就是一副樵夫的打扮。
关于两人身份
一个是樵夫,一个是音乐家,在当时的环境确实是很难想到一起的两个身份,但是对于伯牙这样的苦寻知己的人来说遇到有人欣赏他的琴瑟,就是遇到了知音,他的精神世界已经上升到了凡人无法比拟的地步。
从音乐角度来说,能够听懂琴音的人多少有极好的音乐天赋,如果钟子期不是出身樵夫,恐怕他也是一个出名的音乐家。音乐没有高低,俞伯牙只是找到一个与自己水平相当的音乐天才而已,所以说从音乐角度钟子期并不逊色于伯牙。
小结
跨越身份的爱情都有,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更何况跨越身份的友谊了。高山流水遇知音也是真是存在的故事,(钟子期的墓就在马鞍村)期望各位也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