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是怎么过端午的?
我知道苗族在端午时候要举行龙舟节,而且还有一个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有个人名叫苟亚,打渔为生。一天,他带着儿子驾船到榕山水潭打鱼。他在船头撒网,回回落空,心想:“噫!今天是咋个搞的呦?连条小崽崽鱼都没打得,怕是有鬼啰!”他掉转船头想到别处去打,回头一看,坐在船尾的儿子却不见了。他大吃一惊,忙跳下水潭去找。
一直下到潭底,没找到儿子,却发现了一个龙洞。洞里头是干的。他钻进去一看,有一条恶龙把他儿子当枕头,正靠着睡觉。龙窝里满是干草。苟亚靠近一看,儿子已经死了。苟亚想为儿子报仇,手头又没有东西,便回家用猪尿泡装起火石和火草,又回到龙窝,恶龙还在睡觉。苟亚一把火将龙窝里的干草点燃了。他退出来,站在河岸上看。
龙窝着火,烧了三天三夜。恶龙烧得浑身起疱,浮到水面上死了。好大,!龙头在胜秉,龙颈在平寨,龙身在巴拉河。各村的人都来分龙肉吃。
后来,人们纪念苟亚烧死恶龙、为地方除了一害,各村都砍树造龙舟,做成恶龙的样子,每年五月在清水江和巴拉河上划龙舟,意思是要降服恶龙,把它赶着玩耍,让恶龙再也不敢作孽。这样就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本来,划龙舟是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苗语“哝东吾”)举行的,但这里季节来得迟,端午节还没插完秧,后来才改到每年五月二十五到二十七日举行。
汉族的就不用多描述。说说少数民族的吧!
苗族的端午节又称龙舟节。节日当天举行龙舟竞渡、跑马、斗牛、踩鼓和“游方”等活动。部分活动中,男女青年在芦笙、竹笛、月琴等乐器伴奏下,翩翩起舞。出嫁的姑娘,在这一天要带上鸡鸭、棕粑回娘家省亲。
藏族的端午节被本族人称为,花节,节期两天,也叫女儿节。主要活动是抢泉水(用于饮用和洗身)、,花和祝福。
满族的端午节是为了祈福消灾的。节日这天,他们讲究房檐上插艾蒿以防病,还讲究到郊外踏露水,据说用这天的露水洗脸、头和服,可以避免生疮疖、闹眼病。
彝族的端午节差别很大,部分彝族的端午节都阳节。节日这天,家门前挂上菖蒲、艾叶,小孩子用雄黄酒擦脸,大人们带好粽子,酒和培培肉,到风光秀丽的山间草坪,进行摔跤、跑马、斗牛、斗羊、跳舞等,活动。
还有部分彝族的端午节又叫杨梅会,节日这天,他们会聚在杨梅树林里,一边,摘杨梅,一边尽情欢乐。小伙子和姑娘们,还能进行对歌和跳芦笙舞等,活动,然后一不小心就能看对眼,结成百年之好。
傣族的端午节被当地人称为粽包节,节日这天,未婚男女着盛装,在村边树下围一圈唱情歌。小伙子把粽包掷给自己所看中的姑娘,若姑娘也有意,就拾起粽包,两个人就可以私下去约会了!(感觉像相亲)
水族同胞的端午节是举行,活动,节日这天,本族人有吃素的习俗。
纳西族: 纳西族的端午节,要吃糖枣糯米饭,喝雄黄酒。门前插白篙、三根葛蒲及两根大麦穗。长辈要给十五岁以下的孩子绕扎五色棉线,称“续命线 ”。男孩绕左腕,女孩绕右肮。续命线需戴一月的时间,等到六月二十七日火把节最后一天才解下烧掉。节日里,集市上还摆设药摊,出售各类名贵药材。妇女们则绣织小香包、小钱包、布娃娃、扇套、笔套等手工艺品。
普米族的端午节,叫转山会,亦称“绕岩洞”。节日这天,本族人身着盛装,携带食品,聚集在泸沽河畔的狮子山下,唱歌跳舞,骑马射击,互相祝愿。未婚男女趁机寻觅另一半。妇女们祈祷山神,希望多子多孙。老人们去山洞中燃烧树枝,熏走鬼邪。所有前来赶会的人都要去瀑布洗澡,祈求四季平安,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