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标志?
红砖碧瓦
台北故宫博物院(Taipei Palace Museum),又称中山博物院。是中国大型综合性博物馆、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也是研究古代中国艺术史和汉学重镇,为台湾省规模最大的博物馆。
台北故宫博物院座落于台湾省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二段221号,建造于1962年,1965年夏落成。占地总面积约16公顷。为仿造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主体建筑共4层,白墙绿瓦,正院呈梅花形。院前广场耸立五间六柱冲天式牌坊,整座建筑庄重典雅,富有中华民族特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内收藏有自南京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北平故宫博物院和北平图书馆等所藏来自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避暑山庄、颐和园、静宜园和国子监等处的皇家旧藏。所藏的商周青铜器,历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献、名画碑帖等皆为稀世之珍。展馆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底,馆藏文物达69.6万余件文物。
2015年10月,台北故宫博物院为庆祝北京故宫博物院90华诞,恰逢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来华300年,向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商借11件郎世宁画作,全面展现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成就与贡献,该展至2016年1月6日结束。
2019年8月12日凌晨,台北故宫南院发生3楼空调机房冒烟事故,所幸文物未受到影响
为什么台北有个故宫博物院?
无论是位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还是位于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它们的成立与发展都是与近代以来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辛亥革命、清帝逊位之后,中华民国政府于1914年将热河避暑山庄和沈阳故宫的文物迁至北京,于紫禁城外延设立古物陈列所,这是故宫博物院的前身。此后,又于1925年正式成立故宫博物院,制定详细章程来保管文物珍藏。而到了1931年,日军侵华的野心进一步暴露,国民政府开始对故宫博物院的珍藏进行有组织的南迁,先到上海,继而转运南京,于1937年在南京正式成立中央博物院,此后,随着战事的推进,一部分文物进一步南迁到长沙、贵阳、成都等地,剩下的一部分藏品则因来不及运送而留在了北京和南京。抗战胜利之后,解放战争爆发,随着国民党军队的颓势一步步显露,国民政府将存在南京等地的文物和图书等物品分批运往台湾,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品的主要来源。此后,国民党政府于1965年正式建立台北故宫博物院,于是,两岸便都有了“故宫博物院”的存在。不难看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成立是与我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历史原因导致的结果。
(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夜景)
提及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三件珍品是不得不提的,其一就是被称为国之重器的周宣王时期的毛公鼎,因鼎上篆刻有西周时期的珍贵史料而闻名于世;其二则是清代光绪皇帝瑾妃的陪嫁品——翠玉白菜,因其精致的做工而闻名;其三是清代的“东坡肉”,是一块天然的石头,但造型却酷似五花肉块,因此而得名。除了这三件之外,台北故宫博物院还藏有宋代定窑的婴儿枕、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一部分等诸多珍品,是了解中国古代文物的好去处。
(图为毛公鼎)
近几年来,大陆的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交流日益增多,两段《富春山居图》就曾于2011年合体展出,两岸还联合出版了“三希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贴》和王珣《伯远帖》),都是友好交流的典例。实际上,两岸虽因历史原因未能统一,但两岸文化确是同出一脉,这是无法割断和忽视的联系。
台北故宫落成于哪一年?
1933年,为了不把宝贵文物沦落到日寇手中。故宫文物大迁徙就开始了,它历经从北京运到上海、南京、四川、贵州。时间长达十几年,路程长达数万公里。在1948年底,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的前夕,这批文物中的精品又被分批运往台湾。总数超过六十万余件。在台湾又辗转迁往台湾各地安放保存。终于在1965年11月12日,台北故宫博物院建成,这些文物终于有了一个安定的保存地方。